寒凌的《梦中的故事》5
曾经有这样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女,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父母,奔向了一个名为“故乡”,实为陌生的地方。 "一九五一年六月,“芝加凌加号”(TJITJALENGKA)万吨邮轮从印尼泗水市(SURABAYA)港口徐徐起航,中途停靠三宝垄(SEMARANG)、雅加达(JAKARTA)、巨港(PALEMBANG)搭载近500名印尼全国各地华侨学生经香港再转乘“雁门号”船于七月初回到他(她)们心中想往的祖国-----中华人民共和国(广州)。"(引号中的历史是妈妈同船的一位华侨的话,转记在此。 )难以想象,那几天几夜太平洋上的漂泊,这些初次离家,挤在统舱铺位上的孩子们可否能够安眠?他们可曾听到父母亲人梦中的呼唤?
这是当年的芝加连加号(TJITJALENGA)万吨邮轮停在码头,妈妈他们就是乘着这艘船回国的。(照片来自妈妈的朋友)。
作为第一批回国的印尼华侨青年,回到大陆后的第一站就是广州,也是这些青年先辈的家乡。妈妈也是在这时第一次回到了她爸爸、爷爷的家乡新会,头一次见到了从小就听到的“一株榕树便天堂”的“小鸟天堂”。
“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。那么多的绿叶,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,不留一点缝隙。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,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,这美丽的南国的树!”
这是1933年,著名作家巴金在散文《鸟的天堂》中写下的一段话。我不知道妈妈可否看过巴金先生的作品。可是当她慢慢走近它,看见这千万条榕藤根根对母树不离不弃,看见这被薄雾包裹着的小岛,万千只白鹭朝飞夕归、灰鹭夕出朝落,妈妈您是怎样的情怀?
“小鸟天堂”(照片来自网上)
百废待举的广州以一个母亲的情怀迎进了这些青年。然而却没有自私地把他们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。为了让这些回国华侨安心下来读好书,他们被安排到了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广州、厦门等几个大城市。妈妈和另外两个同学被安排到享誉海外的国内一流高校燕京大学,补习高二、高三年级的课程。
这张照片拍于1951年8月26日于北京金山照相馆。这应该是他们到北京后的第一张合影。妈妈的同船回来的七个同学有的被安排到了上海中学,还有的去了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。在燕京,妈妈后来成为当时的文体明星。还是当时体育队的队长。
上面这组照片是妈妈在北京大学(这时不叫燕京大学了)时照的。左上方是学生们在排练话剧后的留影。记得直到妈妈的晚年,妈妈的普通话之间还夹杂着南方人的口音。而且有些字音妈妈一辈子也发不好。看到这个照片,我在想,排练话剧应该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的方式了。北京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得不让人感叹。
右上方这一张,是妈妈他们这些来自南洋的孩子第一次看见北方的白雪时的留影。妈妈那时可没有想到,冥冥之中,她的命运从那时起就和东北的冰天雪地联系起来了。
下面这两张是在北京碧云寺拍的。看他们玩的真开心呀。
转眼,在燕京的两年的学习就结束了。五三年九月,妈妈和她的同学们在北京大学校园里举行了毕业典礼。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毕业典礼照。
毕业时,外向又喜爱户外生活的妈妈报考了刚刚建立的北京地质学院,这也许是受李四光的影响吧。妈妈还同时准备留在北大,投考刚从北大分出去的北京医学院。是学习地质?还是学医?妈妈最后去了哪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