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摘自:《学习时报》2012年10月8日第7版,作者:黄迎旭,原题:《决策炮击金门》。
决策炮击金门有一个过程。1955年8月中美启动大使级会谈,谈了2年多,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。1957年12月美国单方面降低中美大使级会谈规格(由参赞出任谈判代表),致使会谈陷于停顿,中美沟通窗口被关闭。美国对华态度趋向强硬,台海局势随之紧张起来,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调门也一时高涨。毛泽东开始考虑调整斗争策略。
1958年6月16日毛泽东主持会议讨论外交问题,提出了针锋相对、以文对文、以武对武、先礼后兵的对美斗争方针。3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,要求美国政府15日之内派出大使恢复会谈。美国故意在15日期限内不作任何答复。恰在这时,7月15日美国军队为干涉伊拉克革命入侵黎巴嫩,同时宣布驻远东美军进入戒备状态,蒋介石也随之宣布台湾进入特别戒备状态,台海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。毛泽东从15日到18日连续4个下午召集会议商讨对策,经过充分讨论,作出了炮击金门的决策。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开始向福建前线集结。美国得到中国准备对金门等沿海岛屿采取军事行动的情报后,决定强化“战争边缘”政策进行遏阻,在调兵遣将的同时,发表威吓性言论。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。18日,毛泽东在彭德怀、黄克诚关于在深圳方向部署军事演习的报告上批示:“准备打金门,直接对蒋,间接对美,因此不要在广州深圳方面进行演习了,不要去惊动英国人。”这表明毛泽东最终定下了炮击金门的决心,并确定了行动指导方针“直接对蒋,间接对美”。20日下午毛泽东召集会议,具体部署作战行动。21日晚前线部队进入指定位置,23日下午5时30分,数百门大炮齐发,2个多小时发射了近3万发炮弹,拉开了炮击金门的序幕。
在决策炮击金门的过程中,毛泽东所面对的是台海两岸关系和中美两国关系交织在一起、内政和外交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。炮击金门遇到的最大问题,就是会不会招致中美摊牌,发生直接军事对撞。叶飞回忆:在最终定下决心的前夕,毛泽东曾询问,会不会打到美国人,在得到“无法避免”的回答后,沉默无语,没有作出任何决定。这表明毛泽东在决策炮击金门时,曾反复掂量会不会把美国拖进来。如果把美国拖进来,炮击金门作战很可能会扩大,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有可能遭受美国飞机轰炸,给中国的和平建设带来巨大破坏,甚至有可能威胁世界和平。就是说,炮击金门有很大的军事风险和政治风险。
[1] [2] [下一页] |
欢迎光临 珍珠湾全球网 (http://b.ohaiwan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2.5 |